博士学科:
东北林业大学植物学学科创办于1952年,1956年在国内率先招收研究生,是我国首批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1994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并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989年被原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当时我校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经过专家评审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顺利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
经过周以良、聂绍荃、祖元刚、付玉杰、王文杰为代表的五代植物学人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东北林业大学植物学科正以“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相结合”,“国家投入、学校扶持、社会和企业资助相结合”为特色的现代植物学科教学、研究体系。
本学科近五年先后共承担科研课题171项,获经费资助4497万元;出版学术专著15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69篇,其中,被SCI收录的论文105篇,影响因子4.0以上的论文10篇,平均单篇影响因子达到2.3,所有论文共被SCI期刊引用300余次;共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技术发明奖各1项,另外还获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7项;共培养博士后14名,博士研究生45人,硕士研究生147名。
本学科目前共有固定研究人员26人,包括博士生导师16人、教授16人、副教授4人,其中“龙江学者”2人,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人,第三届中国女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
本学科目前研究方向主要有4个:
1、濒危森林植物受危因素和濒危机制研究;研究特色主要是以濒危森林植物为研究对象,应用自主创新的植物生活史型理论开展植物生活史型分析,重点围绕干旱、盐碱、紫外辐射、重金属污染等生境,对其濒危生境特征、濒危生理和分子机制进行研究。以期揭示森林植物濒危机制,同时为为治理措施提供技术指导和政策咨询。
2、东北人工森林植被碳增汇功能研究;研究特色是通过东北老山林区落叶松人工林碳通量定位站以及松嫩平原盐碱地人工林的定位观测,对其固碳能力进行长期定位分析,以期满足国家对增强人工森林植被碳增汇服务功能的需求,为国家在国际碳汇贸易积累提供基本科学数据。
3、森林植物资源生态培育机理与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研究特色是开展森林植物资源的生理生态学研究,摸清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筛选出植物目的生物活性物质增量峰期所处的关键生境条件,然后在人工模拟调控关键生境条件的前提下,实现目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的持续增量,或通过转基因途径进行定向育种,还要防止土壤和水体中农残或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富集,进而通过人工调控生境条件,实现促进目的生物活性物质增量的定向培育。
4、森林植物资源中目的活性物质生态分离的研究。研究特色是为满足“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家需求,在目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加工利用中,按照 “对生命体和环境友好”的原则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先对长春花、喜树、红豆杉、甘草、木豆、三七等植物进行先导化合物的生态筛选,再对目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行溶剂循环回收利用的生态分离,还将分离出毒副作用大、污染重的脂溶性原料粉体制备成无毒、无污染的水溶性粉体,最后将全部剩余物质通过热转化进行无污染、无废料的资源化利用。